全国服务热线
133-8017-7697
含酚废水是煤化工、制药、焦化等行业排放的高毒性难降解废水,其酚类物质(如苯酚、氯酚等)具有强生物毒性,可引发中枢神经抑制甚至致癌,被多国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。传统生物法因微生物易受毒性抑制而效率低下,而高级氧化技术(AOPs)因其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成为研究热点。其中,UV/O₃/PS(紫外/臭氧/过硫酸盐)耦合技术通过协同产生多种自由基,显著提升酚类污染物的降解与矿化效率,成为当前含酚废水处理的前沿方向。
1. 自由基协同作用
• 臭氧活化:UV照射下,O₃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(·OH,氧化电位2.8V),同时生成H₂O₂和·O₂⁻,进一步转化为·OH,形成链式反应。
• 过硫酸盐活化:UV激发PS(Na₂S₂O₈)断裂-O-O-键,生成硫酸根自由基(·SO₄⁻,氧化电位2.5~3.1V)和·OH。·SO₄⁻半衰期更长且pH适用范围更广,可弥补·OH在酸性条件下的不足。
• 协同效应:UV/O₃/PS体系中,O₃与PS的联合活化使自由基产量倍增,实验表明其协同因子可达1.87~3.83,显著高于单一工艺。
2. 直接与间接降解路径
• 直接光解:UV直接破坏酚类分子的共轭结构(如苯环)。
• 间接氧化:·OH和·SO₄⁻通过电子转移、氢抽取等反应将酚类逐步降解为短链羧酸,最终矿化为CO₂和H₂O。
1. 高效性与广谱性
• 针对25 mg/L苯酚模拟废水,UV/O₃/PS体系在15分钟内去除率达98.78%,矿化率66.33%,远超UV/O₃(87.04%)和UV/PS(89.19%)。
• 对氯酚、三氯苯酚等衍生物同样有效,且适用于高盐(50 g/L NaCl)等极端条件。
2. 操作参数优化
• O₃投加量:50 mg/L时降解效率最佳,过量O₃会消耗·OH(O₃ + ·OH → ·HO₂ + O₂)。
• PS浓度:1 mmol/L为经济阈值,投加4 mmol/L时去除率仅提升2%,但可能引发硝基副产物。
• pH适应性:中性至碱性(pH 7~9)条件下效率最高,酸性环境中·SO₄⁻主导反应,碱性中·OH更活跃。
3. 抗干扰能力
• 碳酸氢根(HCO₃⁻)是主要抑制剂(与·OH反应生成CO₃⁻),但UV/O₃/PS体系在500 mg/L HCO₃⁻下仍保持46%去除率,抗干扰性强于单一工艺。
1. 技术瓶颈
• 运行成本:臭氧发生与UV光源能耗较高,需优化光源设计(如LED紫外灯)和催化剂(如TiO₂负载)以降低能耗。
• 副产物控制:高浓度PS可能生成硝基化合物,需结合生物后续处理。
2. 集成化应用
• 工艺耦合:与厌氧生物法联用,前端UV/O₃/PS降解毒性,后端微生物处理小分子有机物。
• 资源回收:参考铜基催化剂/PS体系将酚类聚合为高附加值聚苯醚,实现“以废治废”。
UV/O₃/PS耦合技术通过多自由基协同作用,为含酚废水提供了高效、绿色的解决方案。未来需聚焦低成本催化剂开发、智能化参数调控及工艺集成,以推动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规模化应用。随着高级氧化理论的深入与材料科学的进步,该技术有望成为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的核心手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