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欧德量子科技公司官网

返回列表 当前位置:首页 >> 资讯动态 >> 行业资讯

联系我们

咨询手机:133-8017-7697

Q Q: 2531203110

邮箱:2531203110@qq.com

咨询电话:0769-81100386

地址: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莞长路兴华智慧城6栋1605室

在线咨询在线咨询

印染废水脱色:高级氧化与吸附技术组合方案研究

一、行业现状与技术挑战

全球印染行业年废水排放量超过20亿吨,我国作为纺织大国贡献占比达40%。典型印染废水呈现以下特征:

高色度:色度高达3000 - 10000倍(以分散染料、活性染料为主)

复杂有机物:含有苯环、偶氮键等难降解结构(COD 800 - 3000mg/L)

水质波动大:pH值3 - 11,色度与COD比值(K值)达0.5 - 2.0

盐分累积:电导率普遍超过3000μS/cm

现有处理技术瓶颈:

单一吸附法存在吸附容量低(<100mg/g)、再生困难等问题

高级氧化法(如Fenton)运行成本高(3 - 5元/m³)、铁泥产量大

系统对亲水性染料脱色效率不足(<60%)

YD_cnt_137_01aDhNIdmn3F.jpg

二、核心技术组合创新

(一)臭氧 - 活性炭耦合体系

开发"臭氧预氧化 - 活性炭动态吸附 - 臭氧后处理"三级工艺:

臭氧反应器:采用文丘里射流曝气(臭氧利用率提升至92%)

改性活性炭:负载纳米铁氧化物(Fe₃O₄,粒径10nm),比表面积≥1200m²/g

协同脱色机制:

臭氧破坏发色团共轭结构

活性炭物理吸附 + 表面催化氧化

浙江某印染园区应用数据显示:

染料类型 初始色度 出色度 脱色率

分散红 8000 50 99.4%

活性艳蓝 5000 80 98.4%

酸性黄 3000 60 98.0%

(二)电 - Fenton - 生物炭吸附组合工艺

创新构建"电催化生成H₂O₂ - 铁炭微电解 - 生物炭深度处理"系统:

电反应器:DSA阳极(钛基涂层钌铱),电流密度30mA/cm²

生物炭制备:稻壳基生物炭负载锰氧化物(MnO₂,负载量15%)

协同效应:

电 - Fenton产生·OH氧化难降解有机物

生物炭吸附残余发色团

在广东某牛仔布企业运行结果表明:

运行成本降至1.8元/m³(传统Fenton 4.5元/m³)

每吨废水产生铁泥仅0.1kg(减少85%)

生物炭可循环使用5次以上

(三)光催化 - 离子交换膜分离集成技术

建立"UV - TiO₂光催化 - 纳滤膜截留"新型处理链:

光催化剂:g - C₃N₄/石墨烯复合材料(禁带宽度2.3eV)

纳滤膜:复合聚酰胺膜(截留分子量200 - 500Da)

工艺优势:

光催化降解大分子染料

膜分离小分子有色物质

回收50%以上清洁水

江苏某工业园区示范项目显示:

脱色率≥95%的同时回用水质达到《GB/T 19923 - 2005》工业回用标准

膜通量衰减率<10%/年(抗污染性能优异)

YD_cnt_125_01X9v6Nkfh5q.jpg

三、系统优化与智能控制

(一)多参数动态调控平台

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控制系统:

实时监测pH、ORP、UV₂₅₄等12项参数

LSTM网络预测污染物降解趋势

自动调节臭氧投加量(精度±1.5%)

在山东某化纤印染厂应用后:

药剂成本降低30%

人工干预频率减少70%

每年减少碳排放500吨

(二)能量自维持设计

创新能源回收方案:

臭氧发生器余热用于预热进水(节能15%)

电反应器富余电能存储(锂电池组)

污泥厌氧发酵产沼气(发电效率28%)

经测算,系统综合能源自给率可达60%以上。

四、典型工程案例分析

福建某针织印染企业(日处理3万吨):

工艺配置:

臭氧 - 活性炭(1000m³/h)

电 - Fenton(500m³/h)

光催化 - 纳滤(200m³/h)

运行指标:

项目 进水 出水 去除率

COD(mg/L) 1800 60 96.7%

色度 6000 50 99.2%

SS(mg/L) 200 10 95%

经济效益:

年节约新鲜水100万吨

减少污水处理费600万元

副产品回收价值120万元/年

五、前沿技术发展方向

当前研究重点:

✅ 三维电极材料开发(如泡沫金属负载催化剂)

✅ 光催化 - 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定向改性

✅ 数字孪生系统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

六、实施建议与政策支持

企业分阶段实施路径:

试点阶段(0 - 1年):建立小型试验装置优化参数

扩建阶段(1 - 3年):逐步替换传统处理单元

集成阶段(3年后):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运行

政策建议:

将组合工艺纳入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

设立专项技术研发基金(重点支持膜材料创新)

完善废水回用补贴政策

印染废水脱色技术正从"单一功能"向"多维协同"演进,未来将通过材料科学、环境工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推动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。